出游可帶上小小的吸奶器,可減少毒蜂毒蛇注入體內(nèi)的毒素。
秋色如畫,市民紛紛出游野外。然而遠離塵囂并不意味擺脫一切煩惱,因為野外的蚊子、毒蟲、毒蛇,乃至植物發(fā)出的不明氣體,都會侵害你的皮膚,輕則長出個包包瘙癢不止,重則皮膚壞死甚至休克。皮膚科專家建議,秋日出游之前應(yīng)帶好多種預(yù)防藥品,特別提醒不要相信民間傳言,用指甲給皮膚包包畫十字,以免增加感染的機會。
畫十字反而增加感染
在野外的草地、深山、密林里,人們經(jīng)常被蚊蟲咬出一個個包。廣州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皮膚科主任李其林介紹,蚊子、螨蟲等叮咬后引起蟲咬性皮炎,局部可出現(xiàn)紅斑、紅腫、丘疹、風團,甚至冒起水泡。被蟲咬的最大特點就是癢,令人煩躁甚至惡心,游興大減。
在蟲咬之外,野外漆樹分泌的漆酚也可讓皮膚過敏,有過敏體質(zhì)者接觸后便會產(chǎn)生瘙癢的風團。秋天皮膚變得干燥,老年人尤其如此,出外更容易過敏。
民間流傳,只要在瘙癢的包包上用手指甲畫上一個十字或者井字,就能消散止癢。李其林認為這種做法不科學,因為指甲銳利容易弄破皮膚,造成傷口感染。正確的做法是盡量把蟲子注入的毒液擠出來,以最大限度減少炎癥與過敏反應(yīng)。不幸中招后,可用清水沖洗叮咬過敏處,用肥皂水沖效果更好,因為其堿性可以中和蟲子毒液的酸性。
吸奶器大戰(zhàn)毒蜂毒蛇
被蜂蜇到,應(yīng)馬上用5%~10%的氨水沖洗。若蜂針還殘留在皮膚上,可用指甲或者小鑷子取出。為了盡量減少皮膚內(nèi)的毒液,可以用哺乳用的吸奶器吸出。萬不得已不要用口去吸,以免毒液被口腔黏膜吸收或者不小心咽到肚子里。若被蜂蜇了多處,傷者可發(fā)生呼吸困難甚至休克,應(yīng)盡快送醫(yī)院救治。
被蛇咬傷,首先要看傷口牙印,留下兩個牙洞的多數(shù)是毒蛇,留下兩排牙印的多數(shù)是無毒蛇,當然也有例外。毒蛇咬傷后2~5小時可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、全身癱瘓、組織壞死等。此時首先應(yīng)把肢體的近心端扎住,然后用吸奶器盡量吸出毒液,并且沖洗傷口。初步處理后,應(yīng)及時將傷者送到醫(yī)院,用抗蛇毒血清治療。目前這類血清都是多價的,即不一定是針對某種蛇毒的特異解藥。當然,如果明確是什么蛇咬的,又找到對應(yīng)的特異血清,自然效果最好。
預(yù)防:多帶藥物有備無患
李其林建議,秋日出游不要到潮濕、陰森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去,因為那里多有蛇蟲出沒;旅游期間多喝水以減少皮膚干燥;盡量穿長袖衣服,戴上帽子還可把飛蟲吸引到帽子上去;準備好肥皂以及如下藥物:激素皮膏、痱子水(爐甘石洗劑)、氨水,以及一些口服抗過敏藥如氯雷他定片、咪唑斯汀片等。(文/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穎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