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31日,一名工人用鈍器在青銅器上制造“瑕疵”。
一名婦女在擦拭附著了“銅綠”的青銅器。
3月31日,工人將青銅器埋進土里作舊。
河南洛陽煙澗村,一名工人在制作青銅器。(資料圖片)
3月31日,一名工人在查看即將完工的青銅馬車。
洛陽煙澗村高仿青銅器已形成產(chǎn)業(yè)鏈,有產(chǎn)品被當文物販賣;村民鉆研“技藝”并因此致富
在近日民間發(fā)布的“地下作舊產(chǎn)業(yè)調(diào)查”中,洛陽煙澗村,以青銅器制假重災(zāi)區(qū)“亮相”。
從普通村莊到著名造假村,煙澗村的命運,是被一面古銅鏡無意間改變。當年有人拿它翻模,讓一件現(xiàn)代仿品完成了幾千年的穿越,也因此帶動了一個村的“產(chǎn)業(yè)”。
從仿造銅鏡到幾千斤重的方鼎,參考畫冊讓千件青銅器“復生”,煙澗村以高仿青銅器換得了富裕。不過,“煙澗造”始終籠罩著假文物的影子,徘徊在古董行和工藝品之間。
3月27日,77歲的方興慶倚著墻根曬太陽。拋光機和電焊發(fā)出吱吱的聲響,擾了他的清靜。
這聲響來自身后的仿古青銅器作坊,已伴隨了煙澗村一二十年。
東漢馬踏飛燕、東周天子駕六、戰(zhàn)國方鼎、春秋蓮鶴方壺……一件件仿古青銅器從煙澗村的家庭作坊走出,銷往全國及多個國家。
身材消瘦的方興慶,是煙澗村的“青銅器之父”,是仿古青銅器的創(chuàng)始人,村民們說,是這個當年倒賣古董的人,無意間改變了煙澗村的命運。
方興慶最早從仿造古銅鏡起家,進而引來全村三分之一的農(nóng)戶效仿。煙澗村距洛陽市區(qū)約70公里,村民3700多人,近1000戶。鼎盛時期,村里有300多家仿古作坊,能做1000多種青銅器。
作坊主們相繼蓋起了小樓,開上了轎車。部分作坊從民宅搬進工廠。煙澗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。
這些仿古青銅器中,有的被以工藝品出售。也有難以計數(shù)的“煙澗造”,曾經(jīng)或正以很高的身價,成為文物收藏者的“至寶”。
銀匠、木匠和古董販子
一個古董販子、一個銀匠和一個木匠,走到了一起。這個三人“科研小組”,后來帶動了一個村的產(chǎn)業(yè)
方興慶上了年歲,仿造青銅器的手藝也撂了十幾年了。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行當。
人聰明、手巧,懂賺錢的道道。方興慶是村里的精明人,也是幾十年前村里的有錢人。
上世紀70年代,當村里人還在吃大鍋飯,因為少記了一兩個工分而憤懣時,方興慶已做起了一樁秘密生意,倒賣古董。
那個年頭,倒賣古董一旦被抓到,輕也得進牢獄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一次偶然,方興慶收來了一面殘破的青銅古鏡。為了賣出價錢,他要修好它。
劉克鐸是村里的老銀匠。造銀器,修殘補缺。這一次他要跨界,修一次銅器。
方興慶和劉克鐸花了很大力氣,邊研究邊修復銅鏡。這時候,他們想的不再是倒賣古董,而是仿造。
路治群是個木匠,當年只有十八九歲。雖然歷史的時間表進入了改革開放,但他每天的工資僅兩塊錢,是重體力活。
他等來了方興慶。
方興慶拿著修好的銅鏡,想讓路治群在木頭上摳出個銅鏡模子。同樣一塊古銅鏡,哪怕是晚清仿制品,“你賣給我賺一兩百,我賣給他還賺一兩百,不行咱們做一個試試”。
一個古董販子、一個銀匠和一個木匠,走到了一起。他們也沒想到,這個三人“科研小組”,后來帶動了一個村的產(chǎn)業(yè)。
秘密工作開始了。
關(guān)門、上鎖,躲進紅薯窖里,燒爐也在晚上。
方興慶認為,造銅鏡,源于他的聰明,“一看就懂,一學就會”。巴掌大的銅鏡也沒有太多紋飾和工藝。第一塊銅鏡仿造了出來。
那時沒有拋光機和氣焊,打磨銅鏡全憑手工。工具是鋸條和細砂紙?!耙蚰ズ脦滋??!狈脚d慶說,當時一年造不了十幾個,一個的賣價不過七八元。
仿古,最關(guān)鍵的是作舊,也就是給新銅上銹。
硝酸能使銅溶解,化肥能讓金屬生銹。“科研小組”的理論精髓里,一半是手藝,另一半是務(wù)農(nóng)經(jīng)驗。
方興慶做銹的方法不繁瑣。先在銅鏡上抹一層硝酸,然后塞進叫碳銨的化肥里。三五天后撈出來,銅鏡上生了一層藍色的銹。接下來,用混合調(diào)制的醬油醋噴灑,或在泥湯子涮一下,銹就變成了綠色。
也有村民見到,有人將仿品丟進過糞坑浸泡,以此上銹。
相關(guān)新聞
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