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視點
又是一輪“黃金周”,又見一次“堵”和“稠”。與以往不同,今年的黃金周不僅“堵心”,而且“傷身”:自9月16日開始,“上3天休3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上5天休1天”的放假安排,被形容為“挑戰(zhàn)了人類生物鐘極限”、“讓人內分泌不失調都很難”。處于“史上最亂假期”的“黃金周”,自然又多了一條廣為公眾詬病的話柄。
黃金周留給我們的印象,是既向往,又恐懼。只是,明知黃金周的旅途會很“冏”,國人卻仍踴躍擠向“冏途”行!失望之后,又總充滿了期望。這期間,人們表面糾結著的,是黃金周;實際拷問的,則是“中國式的休假”。
為了不讓“黃金周”成為一種無奈,一種受累甚至受罪,我們有必要對現(xiàn)行的休假制度做必要的調整:讓帶薪休假“進”、挪假過節(jié)“退”;讓休假與過節(jié)回歸到社會的預期、法治的軌道、節(jié)慶的本意。
積極回應現(xiàn)實和民意,理應調整休假制度。在當下,人們對現(xiàn)行的挪假過節(jié)安排議論紛紛。有關部門理應傾聽民眾的真聲音,了解民眾的真需求,立行立改,不應讓老百姓為黃金周而糾結,讓百姓的“福利”成“負擔”,更不應讓這一話題持續(xù)發(fā)酵加劇負面情緒。
本質上,休假應是國民的一項基本權利,而不應淪落為發(fā)展經(jīng)濟時的一個選項。而我國的黃金周,則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催生的,“以假期促消費”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,但在如今,它的成效日漸式微。在打造“中國經(jīng)濟升級版”的大思維下,我們更應該謀劃好全國的旅游如何升級、民眾的休假如何升級,妥善處理政府、市場與民眾在休假的定位,為民眾的休假創(chuàng)造良好的環(huán)境。
另外,帶薪休假是項法定權利,關乎每個人的基本權益、切身感受。《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》自2008年起實施以來,我國職工的帶薪休假權利并無普遍實現(xiàn),這對勞動監(jiān)察部門、工會組織是嚴峻挑戰(zhàn),它也無形中損耗了政府的公共形象。主動監(jiān)管、強力執(zhí)法,讓每個職工的帶薪休假權利每一年都得到切實保障,既能讓公民平等地享受法定權利,給錯峰休假創(chuàng)造條件;更能讓大家從身邊事開始感受到法律的威嚴,彰顯法治政府的進程。
隨著“十一”黃金周的落幕,今年的挪假過節(jié)、拼湊黃金周的工作也近尾聲。希望,從2014年起,我們的節(jié)慶放假安排更加合理、人性化;帶薪休假條例能夠得到嚴格落實,從而讓民眾可以專心地享受節(jié)日、開心地享受假期!
□江南一木(學者)
相關新聞
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