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要] 把職稱評審權下放給高校,這是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措施。毫無疑問,職稱評審權下放具有改革的風向標意義,有利于激發(fā)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和創(chuàng)造性,有利于促進優(yōu)秀人才脫穎而出。
郭立場
近日,教育部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(fā)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(jiān)管暫行辦法》,明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,尚不具備獨立評審能力的可采取聯合評審、委托評審的方式,主體責任由高校承擔。把職稱評審權下放給高校,這是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措施。毫無疑問,職稱評審權下放具有改革的風向標意義,有利于激發(fā)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和創(chuàng)造性,有利于促進優(yōu)秀人才脫穎而出。
一項關于“哪些職業(yè)最受職稱評審之累”的社會調查顯示,教師職業(yè)排在首位。前段時間,一篇《給教育部的“三取消一增加”建議》文章,激起了百萬老師的點贊和投票支持,不少老師紛紛留言,“職稱制度改革是教師們最迫切的期盼”。有調查顯示:8成教師不滿當前職稱制度,評價標準和流程亟須改進、評價標準不夠科學等都成為教師職稱評聘的心頭之痛,“不評不甘心,參評特累心,落評更灰心”引發(fā)教師群體共鳴。
職稱評審是高校最為核心的評價制度,直接關系到大學的辦學理念、學術追求和管理模式,也直接體現為大學能否對教師保持有效的激勵和評價,影響著教師的價值觀。當前的困境是:行政化主導,本應在學術資源分配上發(fā)揮主要作用的學術委員會,只是裝飾或者僅能對學校重大學術事務提供參考意見;論文數量至上,教學業(yè)績不敵科研指標,直接評價少、間接評價多,教學科研本末倒置;暗箱操作泛濫,工作業(yè)績不敵人脈關系,“跑職稱”“要職稱”儼然成為公開的秘密,職稱評審異化為“權學交易”;程序外緊內松,業(yè)績條件不敵唯票選人,“人情票”“關系票”屢禁不止……
所以,我們不但要重視對教師的考核,而且必須改進評價方式和考核方法。如果職稱評審困于人情世故,囿于世俗考量,逾越倫理底線,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不信任,教師隊伍建設會產生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教師整體變得浮躁功利??梢韵胍姡u審評不出好教師,也就意味著學生遇不到好老師,教學水平得不到保障,學風校風就會受到侵蝕。
教師職稱是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主要識別標志,不僅體現為工作業(yè)績的認同和個人榮譽的象征,更直接與物質利益掛鉤,并且是參與分配學術資源的重要考量標準。那么,評職稱,評什么,怎么評,誰說了算?要阻止學術評價制度的日漸異化,不僅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,更需要盡快改革現行的學術評價制度,制定更加科學、規(guī)范的評審細則和評審標準,取消以行政為主導進行的學術評價行為,真正建立獨立運行、不受干擾的學術委員會,繼續(xù)擴大和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,扭轉職稱評審通過行政手段定指標(名額)的做法,由學校根據實際來確定名額、判定教師業(yè)績。
有什么樣的制度安排就會有什么樣人的行為產生,人們就會相應的以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對待工作。如果任由潛規(guī)則橫行,公平與正義被淡忘,社會道德就會淪陷。依靠對于社會思想道德的塑造和行為邊界的界定,保證更多教師依靠努力可預見未來的幸福,必須改革并完善職稱評審機制,讓評審透明、公正,在陽光下接受監(jiān)督,改變權力、人情、關系、金錢的生態(tài)。同時,建立教師申訴制度,暢通教師控告申訴及權利救濟渠道,方便教師以理性合法方式、通過正規(guī)渠道向教育行政部門、紀檢監(jiān)察機關檢舉問題、表達訴求,倒逼職稱評審更加透明、公正,在陽光下接受監(jiān)督。